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八十年代的海外生活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八十年代的海外生活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有关80年代海底的儿童动画片
上世纪80年代有关海底世界的儿童动画片我知道的有
1. 《大白鲸》—描述的是五位转生的穆族少年勇士在他们族长拉姆的指引下,利用大白鲸作为武器与亚特兰蒂斯族进行英勇斗争的故事。
2. 《小飞龙》—描述的是亚特兰蒂斯大陆的飞龙族和海洋里的波塞冬族之间的斗争。
3. 《海底小精灵》—描述了一群生活在海底世界的精灵们的故事。
4. 《海绵宝宝》—描述了生活在海里的海绵宝宝和他的小镇上的朋友的故事。
《海底小精灵》影片讲述了一群可爱海底生物,它们生活在大海的深处,他们个头很小,依靠长在头顶的出气孔呼吸生存,每个人身上的皮肤颜色都不一样,五颜六色的,它们使我们印象中寂静的海底变得热闹了许多。这些小生物以海草为食和众多海洋生物和平相处。
明清时期为什么要闭关锁国,难道他们不知道海外贸易能挣钱吗?
别受“闭关锁国”这个词的蛊惑,认为就是单纯的关闭国门,不许外面的进来,不让里面的出去,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,并没完全封闭,只是严格限制对外交流,实施海禁是根据当时的国情不得已的行为,一段时间又开放了,历史课上都学过明朝的“隆庆开关”,清朝的广州十三行,这些都是对外贸易的政策和窗口,而且明清之际,中外经济交流达到了空前的发展,真是闭关锁国,能达到如此效果?
2009年在汕头海域打捞的“南澳一号”沉船,出水瓷器一万多件,这些全是当年明代的出口瓷器。
其实闭关锁国最大的诟病就是海禁,明清都曾有过“片帆不得下海”的严禁,最早的海禁并不是明朝开始,而是元朝,因为打了几次日本惨败,一怒之下就禁海了,朱元璋时期,沿海倭寇横行,为了海防,延续了元朝的海禁政策,永乐时期的郑和下西洋,也仅是国家队带着官商些许贸易,难道不知道贸易挣钱吗?当然知道,是人都知道贸易的诱惑,特别是中国的茶叶、丝绸、瓷器在各都都是抢手货,可沿海不太平,直到嘉靖时期,倭寇被彻底剿灭,沿海恢复安宁,于是隆庆开关。
隆庆元年,明穆宗宣布解除海禁,允许海外贸易,明朝正式对外开放,图为明穆宗像。
彻底解除了海防,民间海外贸易从此获得合法地位,迅速达到空前盛况,举几个例子,比如每年从澳门港运往雅加达的的瓷器达15万件;1636年以前,西班牙人经营从马尼拉运往阿卡普尔科的大帆船,每年约在500箱,多则达1200箱,每箱装丝绸几百匹;17世纪70年代,中国对外的茶叶有3成是英国东印度公司行销的,80年代达到5成,90年代达到7成,并且利润一直高于100%;糖是印度人发明的,而白糖则是明代人研制出来的,明朝之际,中国糖每年运往日本达172万斤,《中国白银货币》一书介绍,从隆庆开关到明灭亡,海外流入明朝的白银约在3亿3千万两左右,占到了世界白银总量的3分之1,这岂是闭关锁国能办到的?
广州十三行一度被誉为“天子南库”,里面诞生了世界首富,伍秉鉴。
清朝情况差不多,满人统一中国,但小岛子孤悬海外,时常祸害沿海,于是顺治沿用曾经明朝的海禁,直到1684年康熙彻底北服了小岛子,第二年就废除了海禁,海上贸易又活跃起来,雍正又开了南洋海禁,国人可以去外经商打工,乾隆时期又开了闽关,《民夷交易章程》等律法也是在这时期出台的,这其间涌现了比较著名的“广州十三行”,其实这依然是沿用明朝的惯例,广州十三行的前身正是明朝的“广东三十六行”,当年明***给广东36年商铺发放了海外贸易的资格,由他们在澳门港和洋人行商,所以,清朝从海禁,解禁,贸易、政策等,都是学明朝的。
图中的崇兴造船厂,创建于明末清初,是一个见证了月港贸易的活化石。
总结一下,明清各时期的统治者,因为国情问题出台过闭关锁国,后来都逐步解封,并在海外贸易中大获成功,但这里有个问题,中国商品在国外卖得太好,大把的银子赚,外国的商品进入中国却千难万难,进来了也卖不掉,这让洋人急红了眼,软的不行来阴的,阴的不行来硬的,于是***战争打烂了窗口,外国人从大门进来了。
首先,海外贸易能挣钱吗?
肯定能。
海外贸易能帮统治阶级挣钱吗?
肯定能。
统治者知道吗?
肯定知道。
那么明清统治者为什么会执行我们口中的“闭关锁国”,放着大好的利益不要呢?
首先明清不能混为一谈。
先来看明朝。
很多史学家认为,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,彼时的明朝有着世界上最先进的经济与军事能力,但是选择“海禁”,也是不得已而为之。
明朝的海禁政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倭寇。
倭寇频频扰边,百姓出海经商,基本上就变成了砧板上的鱼肉,任倭寇宰割。
俗话说,明枪易躲暗箭难防,纵然明朝国力强盛,但是倭寇行踪不定,万一再有个内应通风报信,抢完之后撒腿就跑,明军面对浩瀚的大海,也只能徒叹奈何。
况且,明朝对海外的官方贸易一直存在,更是有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,后来也曾解除海禁,百姓得以出海经商。
再说清朝。(一提清朝就来气也不知道是为什么)
如果说明朝是为了应对倭寇袭扰,不得已而施行的“海禁”,清朝的“海禁”在初期也说得通,毕竟明朝余孽尚存,郑成功一脉占据台湾,时刻准备反攻,若是出海百姓被“反清复明”的口号煽动,确实得不偿失。
等到康熙年间,海禁政策解除,不但沿海百姓通过海外经商发家致富,清***也通过海外贸易赚的盆满钵满,品尝到了海外贸易的甜头。
往后的故事大家就比较熟悉了,康乾盛世的光芒太过耀眼,往来中国的外族不断增多,大清自大了,却也害怕了。
统治者用铁链锁住了国门,同时也锁住了自己,等到面对坚船利炮的“蛮夷”时,才发现那长满青苔的锁链已经揪不动、扯不断。
综上所述,明清不乏有开明的皇帝,知晓海外贸易的忧患,同样也有昏庸的君主,自认天下第一,对海外贸易不屑一顾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八十年代的海外生活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八十年代的海外生活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